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 张凯琪——一名小镇做题家的逆袭

2021-08-04 363720

    “一名小镇做题家的逆袭”,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这个名词最近很有热度,无数学子讲述着自己如何从一个县城通过不断刷题,在高考中取得了一个还算满意的分数,然后进入到大学后,缘于高中与书本打交道了整整三年时光,无论视野格局还是能力志趣都与在城市甚至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长大的同龄人有一定差距。一直在县城读书的我,也是小镇做题家的一员,因此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故事。

    匆匆四年已经逝去,到今天总结交大四年的学习生活,我愿意用“折腾”来概括,无论是学习、科研还是学生工作,四年来不断尝试新的事物让我看到了新的世界,也走出了高中做题的模式。

    对于就读的专业,环境专业的修读,让我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因为专业课程较多,涉及的方面较广,学院的同学们经常一起开玩笑自己是身兼理科、工科、文科、社科的全面交叉型“人才”,因为我们既学习数学物理,也学习工图电工,也要掌握经济法律,规划管理,各个学科我们均有所涉及,这也极大的丰富了我的视野和知识面。我也认为一名合格的环境人,必然不是只会优化工艺,而全然不懂经济社科;也不会是只会埋头苦干,而不知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亦是环境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的重中之重。

    因此,我不仅认真上好专业课,认真学习《水处理工程》、《土壤污染控制及修复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处置》这几门专业核心课程,从中掌握环境领域主要方向的基础知识,对水、大气、土壤、固废污染物的处理手段有一个基本认识。也选修了各种各样的专业选修课、通识课、任选课,有《电工与电子技术(B类)实验》,对电工相关的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会搭建一些基础的电路;也有《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转型发展》,对我国涉及民生的基层医疗保险制度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门大一下学期修读的通识课,打开了我对于政策如何调控和配合市场的大门,使我之后更加容易的接受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也有《生命科学导论》、《脑与日常行为》,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理解人类的行为;《国学与领导力发展》让我学会从国学中汲取自我管理与领导他人的营养,这也对我参与的学生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有所帮助;以及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张大兵老师上的《幸福人生》,大二上学期正是我逐渐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逐渐开始探索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想要的大学,什么才是“幸福”,当时对于这短短两个字组成的短语的思考,让当时的我夜不能寐,食不下咽,现在看来,那时经历的所谓迷茫与困惑,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对于那时的自己,这个问题仿佛涉及到人生所有动作的意义,想不清楚答案,当下仿佛上课也变得毫无意义。

    时至今日,可能未来的三年五年我都不会再像当时那样深陷“幸福”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但我想那时的思考一定是有意义的,虽然至今也没有明确怎样就能幸福,但我知道所做所行,但凡有益于他人一丝一毫,能让人所背负的包袱略有轻减,都是我追求的幸福所在;还有选修的《体育(5)桥牌》,虽然后来真正和人打桥牌的次数屈指可数,但老师教会了我,有什么样的牌,就喊多大的数,赌把大的,往往也会输的很惨,10%的上下浮动或许是人生的正常波折,骤然加价远超己方的砝码,只会让天平迅速倾斜把我们摔下牌桌,等等等等,还有好多好多,似乎大学期间我选了“不务正业”的许多选修课,从打牌到喝酒,但凡有兴趣,我也从不在乎它对我的学积分有没有帮助,就像香港大学孙老师讲的,“大学,就应该是早起吃点早餐;跑跑步;专业课认真听;公共课看看自己喜欢的杂志;中午小睡一会儿;下午参加个社团活动或打打篮球;晚上陪着喜欢的人散散步;或去自习室安静地看看书…… 社会不需要学霸,也不认什么学生会主席,更不希望看到学生放弃学业去创业。你只要能平稳完整地读完大学,寻找到自己所爱的人和兴趣,多去没有目的的看些能丰富自己思想的书,认识几个好的不成样子的朋友,锻炼或是塑造自己的身体,学精自己想要从事事业的专业知识…… 做到这些,平淡地度过大学这几年你就已经足够优秀了”。

    现在的我看来,这不一定是指导大学生度过大学四年的至理名言,但他所讲的让我们年轻人不要太注重时效性,不要事事都追求当下利益的最大化,要做一些看起来没用的傻事,而这些拓宽视野,提升人生格局的所谓没用的事,我想也是我们大学的意义所在。我看来,大学还是要把高中大量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补回来,也是学习,但学的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学的是对世界的认识,是对人生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的认识,对爱情的认识。对知识的掌握,对专业技能的锻炼是大学的必修课,但绝不至于占据到绝大部分,甚至为了“卷”学习成绩,“卷”各类比赛,“卷”科研发SCI论文,每日埋头苦干,视野所及从漫天星河,缩窄到地平线,缩窄到肉眼所及,最终缩窄到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见来时路,不见身边人,只见手中的利益和一层层台阶之上的“名”“利”“权”。

    另一点带我脱离做题的泥沼的是不断在一个个集体中折腾,被一个个发光的个人或集体照亮。

    大一时我加入了化学化工学院辩论队,虽然在辩论赛场上失利是家常便饭,但是收获良多的反而与赛场无关,在那时经常和队里的同学以及学长学姐在准备辩题时争论,就一些事情的认识和看法时常争论一整晚仍然意犹未尽,这些讨论让我从高中的做题思维中很快脱离出来,也是我逐渐建构起世界观、人生观的开始。

    我的大学的另一个关键词那一定要提到学生工作,与辩论队的不顺不同,学生工作对我来说可以说是按部就班,水到渠成。从学院团委一名干事,到团委和学生会合并第一年的部门负责人,再到主席团成员,乃至今天担任的辅导员。对学院的归属感让我一干就是近四年,今天我一定要感谢当初的自己,愿意折腾,终于从一个初入大学懵懂羞涩的年轻人逐渐成长到今天,不说是外向,起码对于和陌生人沟通交流不会彷徨不安,在学院参与学生工作的这些时光,做事情渐渐懂得提前规划,这也对我的学习和科研有反哺作用,从埋头做事不问缘由,到抬头思考改善优化,不仅优化学生工作的模式,也优化了我的学习和科研,虽然也有挑战,也会担心和焦虑,但比起大一时的不知所措,现在的我做事总能将大事分解成小事,细化之后一件一件解决,总不会再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彷徨不安。

    大学四年即将结束,我想要用一句话概括我的大学生活的话,那可以是《岛上书店》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希望我能不负照亮过我的师长朋辈,以微弱的光照亮他人前行的路;也可以是毛不易的《入海》中“时间会回答成长,成长会回答梦想,梦想会回答生活,生活回答你我的模样”,希望在今后不管深陷怎样的泥沼,也能为梦想留一份余地,也能做一些看起来没什么收益的傻事;也可以是《姜子牙》里“愿世间,再无流离失所,愿众生,再无谎言愚弄,愿天下,再无不公!”,希望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不忘帮扶身边之人,人在旅途,不忘为什么出发。

张凯琪

2021年5月31日于交大

Baidu
sogou